• 图片新闻
    Picture News
  • 通知公告
    Announcements
  • 督导观察|翻转课堂显成效:学生汇报与教师指导的深度共创

    督导观察 | 翻转课堂显成效:学生汇报与教师指导的深度共创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机车车辆工程任课教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谢素超时间:2025年10月23日 第5-6节(共2课时,90分钟)地点:天心校区世纪楼A104(多媒体教室,满足多组交替汇报需求)授课班级: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2303-2304 班(应到 58 人,实到 58 人,出勤率 100%)教学主题:“机车车辆先进技术”调研成果的汇报与交流教学目标:系统掌握机车车辆关键技术(如转向架轻量化、车辆动力学)与系统组成(车体、制动设备等);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强化工程问题分析与技术迁移能力;自然融入“守规则、明底线”课程思政,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025年10月23日下午校督导费洪晓老师依据既定听课计划,进入天心校区世纪楼 A104 教室,随堂听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谢素超老师主讲的“机车车辆工程”课程(第5-6节)。听课过程中,费老师通过现场聆听、课堂观察与课后教学细节了解,发现本节课的翻转课堂模式成效显著,具体情况如下:PART1科学设计翻转流程,强化课前精准指导(1)翻转机制清晰:课前搭 “脚手架”,课中深共创  针对“机车车辆工程”课程知识密度大、技术原理复杂(如车辆动力学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谢素超老师以其主编的“十四五”《机车车辆工程》教材(图 1,贴合课程纲要,覆盖基础理论与行业前沿)为核心支撑。教材中的“章节知识框架图”明确调研方向,“典型工程案例”提供问题梳理参考,“课后拓展题”(如不同路况下车辆设计优化)引导深化思考。图1 谢素超老师主编的十四五《机车车辆工程》教材(2)分组汇报高效:前置指导无死角,环节衔接零冗余  4 个小组任务于首周布置,主题各有侧重(2303 班:机车发展现状、先进技术;2304 班:关键技术、车内设备变迁),避免重复。  课前通过课程 QQ 群开展 2 轮辅导:课前 2 周明确调研方向(如 “机车发展现状” 需含近 5 年国内外技术突破);课前 1 周指导资料筛选(优先近 3 年核心文献、官方数据)。  课堂汇报节奏紧凑:每组汇报后教师即时点评(赞亮点、补知识),下组同步调试设备(PPT 拷贝、麦克风测试),无需等待;90 分钟课堂互动时长占比超 40%,无冗余环节。(3)紧扣课程纲要:锚定主干知识,避免偏离目标  谢老师以“首席听众 + 精准追问者”参与互动:纠正术语错误(如将“转向架”误称为“底盘”,明确其承重、减震、导向功能);追问结论前提(如智能驾驶推广需突破的技术瓶颈、线路信号兼容问题);拉回发散主题(如“车内设备”汇报延伸至售票系统时,引导聚焦核心)。  所有展示均锚定课程主干 —— 机车车辆先进技术(转向架轻量化、铝合金车体焊接、列车曲线轮轨关系优化等),确保与课程纲要高度契合。PART2精准点评促提升,多维互动显实效(1)分组点评:精准专业且幽默,兼顾个性与共性  谢老师点评既保持专业深度,又展现鲜明教学风格——语言幽默诙谐,善用贴近生活的比喻化解复杂概念的严肃感:讲解“列车外形限制”时,用“列车要‘瘦高适中’,不能像‘胖娃娃’一样超出轨道限界,否则会与隧道、接触网碰撞,引发安全事故”;解释“转向架作用”时,类比“转向架就像列车的‘脚’,既要支撑‘身体’(车体),又要灵活‘转弯’(导向),还要减少‘颠簸’(减震)”。这种表达方式既降低技术概念理解门槛,又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氛围张弛有度。  交设2303第一组(主题:铁路机车发展现状调研,见图2):谢老师首先肯定“小组对国内外铁路机车发展脉络梳理清晰,尤其关注到我国2024年上线的某型氢能源机车,体现对行业前沿的敏感度”;随后补充当前铁路机车的关键技术缺口与突破方向,包括智能驾驶技术(如CTCS-4级列控系统的实际应用)、智能运维技术(如基于大数据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并结合某铁路局案例说明“智能运维技术可使机车故障率降低30%以上”,让学生直观感受技术价值。图2 交设2303第一组汇报部分PPT  交设2303第二组(主题:国内外铁道机车车辆先进技术发展调研,见图3):点评时重点赞赏“调研内容详实全面,PPT每页右下角均标注成员姓名,清晰体现每一位成员的分工协作,是团队合作的典型范例”;同时指出“汇报准确把握了不同国家铁道列车的技术特点”,并总结铁道列车技术“更安全(如碰撞防护系统升级)、更高速(如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更智能(如自主式自动驾驶)、更绿色(如节能牵引系统)”的四大发展趋势。图3 交设2303第二组汇报部分PPT  交设2304第一组(主题:机车车辆关键技术,见图4):先肯定“汇报框架完整,从‘关键技术问题(如转向架异响)—解决方法(如优化悬挂参数)—未来展望(如智能诊断技术融合)’形成闭环,内容充实,且对我国机车车辆关键技术突破点(如大功率牵引变流器国产化)有独立思考,值得借鉴”;随后坦诚指出共性问题——“汇报逻辑性有待加强,部分内容存在‘技术点堆砌’(如将‘制动技术’与‘车体材料’混讲),建议按‘技术模块’分类呈现”,并现场演示调整PPT逻辑顺序(如先讲“转向架技术”,再讲“制动技术”)。图4 交设2304第一组汇报部分PPT  交设2304第二组(主题:客车车内设备的时代变迁,见图5):从“车内设备”自然延伸至车辆整体结构,通过PPT示意图明确“车体为中心,车下安装转向架和制动系统,车端设置连接缓冲装置,车内布置座椅、照明、通风等设备”的空间关系;同时重点提示“车内设备升级受双重约束:结构约束(如车体承载重量限制,智能温控设备需考虑供电容量)、标准约束(如铁路行业车内设备设计规范)”,纠正学生“技术升级无边界”的认知误区。图5 交设2304第二组汇报部分PPT(2)知识梳理:突破“点状认知”,构建“体系化框架”  在学生分组汇报过程中,谢老师始终保持“动态捕捉”意识,实时记录零散知识点(如某组提“车辆设计需考虑阻力”,另一组提“车辆需成列运行”),通过“即时归纳、逻辑串联、框架提炼”三步法,将分散的专业概念、技术要点整合为系统化知识体系。  例如,交设2304第一组汇报“机车车辆关键技术”时,偶然提及“车辆设计要符合行业标准”,谢老师立即抓住契机,延伸讲解“铁道车辆结构设计的四个基本特点”:一是“成列运行”,与汽车单机行驶不同,列车需多节连挂,设计时要考虑连挂装置兼容性;二是“自行导向”,通过轮轨关系实现转向,无需方向盘;三是“低运行阻力”,车轮在钢轨上运行、滚动摩擦阻力较低,并且高速列车流线型外形设计具有较低的空气阻力;四是“严格的外形限制”,必须符合铁路限界标准,避免碰撞线路设施。讲解时结合学生汇报中的“流线型车体”图片,将技术特点与实际应用结合,帮助学生从“知道单个技术点”升级为“理解技术背后的系统逻辑”。(3)思政融入:润物无声,从技术到价值观  交设2304第二组汇报中,用数据对比呈现客车车内设备变迁:2000年车内仅3类基础设备(座椅、照明、通风),乘客满意度60分;2025年升级为智能温控、5G WiFi、自助服务终端等 10+类设备,满意度达92分。谢老师以此为切入点,先系统梳理铁道车辆基本组成(以车体为中心,车下有转向架和制动系统,车端有连接缓冲装置,车内有内部设备),通过PPT动画演示各部件协同工作原理,巩固学生空间认知;再借“列车严格的外形限制”引申职业伦理:“外形限制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安全底线——越过限界,风险就从‘优化问题’变成‘事故问题’,限界之外没有模糊区。”  随后引导学生迁移认知:“列车需在既定轨道和轮廓内安全行驶,保障乘客安全;我们作为未来工程技术人员,现在要遵守学校纪律(如按时上课、诚信考试),未来要守行业规范(如工程设计标准)、不越职业底线(如不篡改技术数据)。守住底线,才能行稳致远。”讲解无生硬说教,实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PART3学生专注度高收获丰,互动深入感受深(1)出勤与专注:全勤投入,学习状态佳  58名学生全部按时到课,无迟到、早退、缺勤。课堂上学生听讲专注,汇报时认真观看PPT,同步记录关键要点(如技术参数、教师补充的工程案例);互动提问环节抬头关注台上回答,遇共鸣点主动点头;教师点评时紧盯讲解内容,跟随思路思考(如教师梳理知识框架时,学生在笔记本上同步绘制结构图)。从督导观察的“抬头率”看,全程超95%,仅2-3名学生因记录要点短暂低头,随后立即跟上节奏,整体呈“主动参与、高效投入”状态。(2)互动高质:多维交织,覆盖教学全周期  课堂互动打破“单一问答”模式,形成“生生深度对话+师生精准互动+多场景延伸互动”格局:  生生互动:碰撞思维解疑惑。如交设2304第二组讲“传统阶段车内设备问题”时,列举“硬塑料座椅致腰酸背痛”“直排式厕所异味”“燃煤锅炉温度不均”等实际问题,台下学生提问“2000年已有软质座椅技术,为何铁路客车未采用?”,台上结合调研回答“当时车体承载能力有限,软质座椅重量高30%,且密封厕所需配套污水处理系统,早期客车无安装空间”,既揭示技术局限,又自然引出后续“车体轻量化改造”的技术改进逻辑,课堂生生互动见图6。图6 生生互动场景  师生互动:精准引导强能力。教师通过精准追问引导深入思考,如学生讨论“智能温控设备升级”时,追问“数据采集频率过高或过低有何问题?如何平衡准确性与能耗?”;互动后提炼“分析工程问题需考虑‘功能实现—成本控制—技术适配—能耗优化’四维维度”的方法论。同时关注个体,回顾“铁道车辆基本特点”时,先组织全班集体回答巩固共识,再点名基础稍弱学生作答“车辆基本组成”,该生流利且准确地完成作答,展现出良好的学习跟进状态,印证了翻转课堂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包容性与带动作用,师生互动见图7。图7 师生互动场景  多场景延伸互动:互动覆盖课前、课中、课后——课中休息时,谢老师主动走近学生,针对汇报细节(如PPT逻辑)开展个性化点拨;课前、课后通过课程QQ群及时回应学生疑问(如资料搜集方向、知识难点理解),延伸互动时空。PART4督导点评:课堂成效显著,范式可鉴可推  本次“机车车辆工程”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调研为基、教师知识建构为引、价值引领为魂”,全方位展现高质量课堂的核心特质:  教学设计闭环化:“课前 - 课中”衔接紧密,既为学生预留充足自主探索空间(如自主调研、组内分工),又通过教师精准引导(如术语纠正、主题把控)锚定教学核心,避免学习偏离目标;  教学实施融合化:专业知识传递与思政教育自然衔接,以“列车外形限制”引申“守规则、明底线”职业伦理,无生硬说教,有效避免“专业与思政两张皮”现象;  课堂氛围积极化:学生全勤投入、专注度高(抬头率超 95%),且多维深度互动(生生问答、师生引导、多场景延伸)频发,充分印证该模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作用。  谢素超老师的教学实践,为工科类课程翻转课堂落地提供了可借鉴的清晰范式:以教材为核心搭建学习支架(依托主编教材定方向、供参考)、以多轮指导保障调研质量(课前 2 轮辅导筛资料、审框架)、以即时梳理构建知识体系(动态捕捉知识点,串联成系统框架)。该范式既贴合工科“重实践、强逻辑”的学科属性,又精准实现“知识传授 - 能力培养 - 价值引领”三维育人目标。  建议后续可进一步推广该教学模式,结合不同工科课程的技术特点与教学目标优化细节(如调整调研主题、适配互动形式),助力更多课堂实现从“教师教得好”到“学生学得优”的深度转变。= END =听课评价执笔人:校督导费洪晓评价修改:校督导王小玲审核、指导:校督导罗一鸣编辑:吴雨阳一审:刘小铭二审:邓鹏兵三审:金一粟

    2025-10-28
  • 活动报名|“OBE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2025-10-27
  • 活动报名 | 《告别“沙声烟嗓”,练就“金声玉振” ——教师科学发声与嗓音保护技能实训》 2025-10-27
  • 解锁教学新技能!2025新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开课啦~ 2025-10-24
  • 教学午餐沙龙纪要 | AI时代人才培养和教学目标如何重构? 2025-10-23
  • 关于开展中南大学“高校教师数智胜任力提升计划”系列教学活动的通知

    各二级单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深入教育行业,为教育注入新活力,不断重塑教学形态,推进学习方式更加泛在、开放、智能,知识的生成、加工与传播也日益多元,充分发挥着数智赋能的作用。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于2023年3月推出“高校教师数智胜任力提升计划”,该计划将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一、活动目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围绕“数智意识与观念”、“数智知识与技能”、“数智应用能力”、“数智专业发展”、“学习科学与基础认知”五大模块,构建了高校教师数智胜任力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推出“高校教师数智胜任力提升计划”系列教学活动,帮助教师提升数智胜任力。本年度“高校教师数智胜任力提升计划”将围绕“数智时代下的教育变革”这一主题推出第一期系列活动。旨在通过系列活动促进教师了解数智教育的概念与原理,认识到学习科学、脑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对于教育的指导意义,进而思考、探索数智融合的教育资源开发、教学策略方法,逐步形成数智思维并付诸行动。二、系列活动安排“高校教师数智胜任力提升计划”第一期——数智化时代的教育变革三、具体活动“数智化时代的教育变革”首场活动将于4月21日14:30-16:30,在中南大学新校区商学院临江湾103大汉厅,邀请北京大学教发中心国际专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洪化清教授做主题报告(详见下方活动海报)。诚邀各学院主管教学院长、本科教学督导委员、系主任(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本科生院相关人员等参与交流。请各学院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会,于4月20日16点前提交活动报名表(附件1),具体事宜请联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系人:曹老师,电话88879200。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023年4月17日

    2023-04-19
  • 关于组织参加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 2022-05-17
  • 2022年中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获奖名单公示 2022-05-16
  • 关于转发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和... 2022-05-04
  • 关于公示2022年教师教学能力合格认定结果的通知 2022-04-20
  • ONLINE STUDYING
    线上课程学习
  • OFFLINE EVENTS ENROLLMENT
    线下活动报名
  • VENUE BOOKING
    场地预约
  • VISUAL TEACHING SYSTEM
    可视化教学支持云平台
  • 教育部
  • 教育部评估中心
  • 湖南省高教处
  • 中南大学
  • 本科教务管理系统
  • 在线课程平台
  • 高校教师网培中心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中南大学版权所有  湘ICP备05005659号-1  湘教QS3-200505-000204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