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小tips|如何控制调节课堂秩序?

返回

时间 2025/02/24 12:00:00 访问量 396

??2025-02-25 22.47.35.png

何谓课堂秩序?

        “安安静静”的课堂秩序并非是我们追求的好的课堂秩序的主要特征,更不是唯一特征。如果要定义“课堂秩序”,可以是:
    (1)课堂秩序是一种“规则”或“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形成和遵循的一种习惯性、制度化、合理化的规则。
    (2) 课堂秩序是一种特定的“状态”,是指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双方为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共同探讨教学内容而形成的一种使师生双方都充分浸入其中的有序状态,有序状态当然是良好的课堂秩序状态。
    (3)课堂秩序是一种“行为”,即指学生在可接受的限度内遵循的、对于特定课堂事件取得成功所必要的行为。


控制课堂秩序需要什么本领?

        课堂秩序本质上是不需要控制的,只要你使学生感觉“此课程有用”,“此教师有学问”,秩序自然就会很好。实现“无为而治”是我们的追求,这里的“为”是指维持课堂秩序所采取的举措。秩序是美的,你如何才能拥有这美呢?抛开学术水平高这条因素,对于你提到的维持秩序的本领,我提及一二:
    (1)感情力。对你的课程充满感情,这种感情一定会表现在你课堂上的热忱上,而热忱会像物理学中的“场” 这种物质一样感染到学生,使学生喜欢和重视该课程。
    (2)管理力。请学习一点管理学实务,那些实务会告诉你如何管理一个团队,包括组织体系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执行力建设等。一个班级,不管它是行政班还是公选课班级,都是一个团队,你可以借用管理实务上提供的方法来管理。
    (3)沟通力。加强日常的沟通,这是很重要的建立凝聚力的方法。沟通也是有方法的,相关的书籍上都有这方面的介绍。何况我们现在的沟通渠道特别多,从面对面答疑到移动设备都可以沟通。
    (4)艺术力。我这里提出的艺术主要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不是在一个沉闷的课堂中一直坐着,而是通过教学艺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活泼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学习。仅仅在听你讲课,无论如何也很难一直维持热情。


控制调节课堂秩序的方法

1 通过声音控制调节课堂秩序

        声音也是控制课堂教学秩序的间接调整手段,恰当利用就可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维持秩序的效果。例如,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学生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从低音突然提高音量,也有提醒学生注意和突出内容重点的作用的。教师适当放低音量,在稳定学生情绪和秩序上肯定是有作用的。而抑扬顿挫的声音,非常有助于形成良好课堂秩序和氛围。

2通过目光调节控制课堂秩序

        教师的目光注视可以在学生中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使学生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目光注视来组织课堂教学。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使学生情绪安定下来,愉快地投入学习。再如,课上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用犀利的目光注视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等。眼神,的确是有诱惑力或杀伤力的。在教学中,教师目光的运用也是体现教学艺术的一个方面。

3通过穿插话题调节课堂秩序

        注意力集中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分散情况,这是正常现象。有研究告诉我们:不同年龄段的人,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幼儿也就是15分钟左右,小学阶段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能达到40分钟左右,青少年也不过50分钟左右。所以,一节课的时间安排45分钟也就是这个道理。在连续的讲解和讨论之后,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提醒或警示对学生注意力的长久保持已无济于事。此时可以引出内容之外的轻松话题,让学生放松片刻,或给学生重新建立新鲜感。这样不但可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增加师生间的感情。

4通过更换活动调节课堂秩序

        更换活动也是控制课堂秩序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变换活动的方式,如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由单向讲授变为交互讨论,由集体听课变为小组讨论或小组竞赛,由在教室里上课变为草地上围坐讨论等。这些变化都会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强化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参与的兴趣,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END

节选自《大学教学常见问题解答600》陈庆章 著

图源网络

编辑 | 王倩茹

一审 | 李孟垚

二审 | 邓鹏兵

三审 | 金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