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通知
-
通知公告
-
教发要闻
-
政策资讯
-
案例选登|云上的局部解剖学开课仪式
返回时间 2020/11/01 12:00:00 访问量 650
作者:潘爱华
一、课程简介
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的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是临床医学,特别是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手术学科和影像诊断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意义。本课程由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和会阴、脊柱区、上肢和下肢8个局部组成。通过理论讲授、实践解剖操作,学生进一步掌握人体结构和器官的层次、位置、正常形态与变异关系及临床应用特点,达到理解基础理论,夯实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标。
二、在线教学设计思路
构建课程思政平台,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习督促机制,引导学生自学,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框架,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激发实践探索与验证的冲动,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组织线上解剖第一课,以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感恩大体老师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等系列主题活动,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促进学生树立为人民卫生健康服务的职业价值观,增强学习动力。
三、课程思政案例分享
1.课程内容:云上的局部解剖学开课仪式
2.教学目标
(1)了解遗体捐献的概念、来源及价值;
(2)培养医学人文精神;
(3)明确局部解剖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性。
4.开课时间:2020年4月2日(星期四)上午10时
5.现场活动地点:长沙市红十字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广场
6.参加活动人员:湖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长沙市红十字会秘书长、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遗体捐献负责人及学生代表,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等器官移植医院工作人员,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捐献者家属、受捐者、志愿者等代表约30人;长沙政法频道与智慧长沙媒体记者。
7.组织方式:活动开始前,在湘雅医学院官微发布活动通知,湘雅医学院师生在湘雅医学院党委副书记丁红珊、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刘谭明、副院长管茶香等精心组织下,动员全体学生,踊跃下载app并注册。并在三湘都市报、新湖南等媒体宣传,通过网上送花、点灯和寄言等方式缅怀大体老师。
8.活动具体流程
活动伊始,活动活动全体参与者手捧白菊,面向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默哀一分钟。这静默的一分钟,虽无言无语,却足以传达敬畏与感激,正如那无言良师,虽不口述,却授人医理、传播大爱。
长沙市红十字会秘书长介绍长沙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的工作情况,近年来我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取得显著进步,使许许多多黑暗中的人们重见光明、获得新生。感动于捐献者的无私大爱精神,他呼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成为我们平凡生活中的盖世英雄。
在将希望延续、让生命重生的路上,最让我们感动和敬畏的便是无私的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以及他们的家人。活动现场,捐献者家属代表诵读一封手写的特别家书,饱含深情地诉说着对孩子的思念,令在场无数人因之动情、为之落泪;受捐者代表通过诗歌朗诵,表达感激之情,承诺反哺社会;湘雅二医院协调员代表分享故事,在他声情并茂的讲述中,我们看到这群特殊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湘雅医学院8年制学生代表贺嘉炜朗诵《夜空中的星》,表达他们对“大体老师”的崇敬之情;还有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同时也是捐献者家属千僖,将妈妈喻做白兰花,传达了对她的思念、敬畏与骄傲、自豪之情;更有志愿者代表宣读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倡议书,呼吁大家摒弃落后观念,积极参与到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这一项伟大的公益事业当中,用爱心让生命之花绽放,用爱心让生命得以永恒!
长沙市副市长刘明理通过视频连线深切缅怀为医学事业发展献身的捐献者们,长沙市遗体器官捐献完成例数、登记志愿者数和社会的知晓度逐年提升,为患者重获新生、推动医学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希望更多爱心人士、爱心机构加入到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事业中来,为促进这项伟大而崇高的人道事业,助力健康长沙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现场人员手捧白菊,向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们三鞠躬,并列队环绕市红十字会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广场进行献花。手中的菊花,洁白无瑕,象征着捐献者们纯净且高尚的灵魂;眼角的泪水,热烈滚烫,寄托着对其深切的缅怀与崇敬。祝捐献者们天堂安好,愿人间温暖大爱永存。
附:
夜空中明亮的星
文:卢向阳 现场朗诵:贺嘉炜(两位均为我校医学八年制2017级学生)
2019年,我认识了94岁的内分泌泰斗伍汉文教授,去世前88天仍然奋战在医疗一线,拄着拐杖在湘雅二医院的楼梯上蹒跚前行;我认识了年仅31岁的易跃医学博士,她成绩优异,锐意进取,留学日本;我认识了湘雅医学院毕业的25岁吴思学姐,她幽默风趣,乐观开朗,是同学们口里的“思哥”,还有寄生虫学家谢长松教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体老师。
我是一名医学生,解剖课是我们成为医生的必修课。每次在大体老师身上实践,我总是能够感受到他们生前的和善、友爱,感触到他们内心对于这个社会最纯真的爱。因此,我心里暗暗想,一定要尊重,善待大体老师,自己也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与此同时,我是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2019年5月的一天,我陪同老师一起去接收遗体,签协议的瞬间是我最难忘的时刻。老师同家属交待相关事宜后,家属拿起笔思考了很久,很久……这样的时刻实在太多了,自此,我理解了遗体捐献对于家属来说很难很难。
遗体捐献,是一个悲欣交集的过程。悲痛的是,一条生命难以挽留地逝去;欣慰的是,不止一个人将因逝者捐献的器官获得重生的机会,让许许多多的医学学子可以在大体老师身上得到亲手实践的机会。
春天,它象征着新生,象征着希望。当人生的冬天不可避免地到来,为何不将希望的种子播散在他人身上,让他们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期待更好地去生活。跨出这一步,为那些在苦苦等待的人送去春日暖阳,捧去希望。“入土为安”或许并不是生命终点的最优解,用自己的身体去延续和传递大爱才是。人生一瞬,唯有精神得以永存。伍汉文、易跃、吴思、谢长松就像一颗颗夜空中明亮的星,为医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路在脚下,在漆黑的夜中,做我们永远的陪伴。
后来,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登记成为了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某一天,我也会是夜空中明亮的星。
四、师生对教学效果的感受
1. 逾16万人参与的“生命回响,云上缅怀”的主题现场缅怀活动视频直播,上好这堂特殊的云上解剖课,感恩遗体捐献、致敬奉献精神、践行医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2.特殊的解剖课在湖南日报新媒体-新湖南、三湘都市报、潇湘晨报、长沙晚报、红网、华声在线、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广为报道。湘雅医学院遗体捐献得到社会的大力认可与大力支持。
3.案例负责人作为通信员完成的“云上解剖课”的新闻在4家省级媒体发表,湘雅医学院官微阅读量1827次,8年制学生卢向阳写作的《夜空中的星》由同班同学贺嘉炜朗诵后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全文在三湘都市报发表。
4.学生在教学qq群热烈讨论此节生动的解剖课,收获很多。
5.反思:本次课得到湖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长沙市红十字会及企业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领导关爱、平台支撑、没有热心者投入和媒体支持,活动开展将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