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知公告
-
教发要闻
青椒、红椒畅聊课程思政 ——学院定制教师教学发展活动第八场
返回时间 2019/05/30 12:00:00 访问量 1089
5月29日下午,带着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定制需求,秦毅红教授和教发中心一行来到了能源院206会议室,与30余位教师一起畅聊课程思政。截止今日,学院定制活动已经进行到第八场,每场活动的组织都凝聚了各学院教务管理工作老师们的心血,前期调研、活动准备,他们用实际行动为中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感谢一线教务管理老师们,感谢他们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
活动伊始,孙志强院长首先致辞,对秦毅红教授及教发中心老师们的到来表示了真诚热烈的欢迎,然后谈及开展本次课程思政沙龙活动的初衷。孙院长指出,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形势所带来的新要求、新任务。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建设行动多项并进,从学校“双一流”建设到中南本科教育“1326”行动计划,从双贯线改革到开展“三全育人”工作,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专业教师要如何响应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尚有待探讨。
随后,秦毅红教授主持开展沙龙活动,以教师工作“所有的一切在教学,所有的一切在育人”作为引入,通过现场教师的交流反馈,秦教授率先为大家梳理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问题:思政课程是以马原、毛概为代表的本科必修“4+1课”;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核心理念是立德树人。两者的任务和目标是共同的、方向和功能是一致的、内容和要求是互相契合的。
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关系后,现场的老师们得以对课程思政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时,秦教授向老师们抛出了一个问题:
专业课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困扰有哪些?
针对这个问题,老师们积极发表了对课程思政的感受与困惑。
周萍老师:学院层面,有过一些思政教育工作的举措,如在新生课中讲授专业建设历史,对同学们进行人文熏陶,但随着教师新老交替,这些内容让不熟悉历史的年轻老师讲存在一定困难。个人层面,自己也在课堂中实践着,给学生介绍自己的人生信条“踏实做事,诚实做人”。但有一个疑惑就是编写教学大纲时,如何把一些育人的点滴形成文字要求,总感觉有些牵强,不知该怎么做。
蒋爱华老师:一方面自身学习不够,不敢讲太多课程思政;另一方面,专业课学时数很紧张。所以尽管很重视教书育人,但一般只能点到为止,否则时间不够,影响课程进度。而教育学生时也套不上一些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只能从孝、礼、爱国思想等方面进行教育。
黄学章老师:目前实践层面上,教师考核标准与课程思政对教师的要求似乎存在一些脱离,从学校到教育部再到外界其他人士对于教师考核更加看重科研能力与论文发表,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如何对科研与教学进行权衡?
秦毅红教授对现场老师的疑惑一一回应。她强调,一方面,老师们要从教师的身份思考这一问题——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另一方面,不要把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看得太难太大,老师们要学会在专业课中去寻找思政元素并进行发散。此外,老师们要多从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层面来介绍、引导学生;老师自身要形成对课程、专业、行业的认同,给学生传播正能量,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在回应老师们的问题时秦教授也阐述了自己的思考,她说课程思政不是喊政治口号,给老师们增负,课程思政建设也不是把思政课的内容生硬地塞到课堂中。目前能源院的教学大纲中,知识层面的讲授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老师能否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进行无声的价值引导?能否做到润物细无声、自然贴切、引导思考?对于专业类课程,“思政”能否潜移默化地将课程的素质要求——严谨、求实、创新、分析、判断、发现、沟通、学习、自律等——在教学中体现?
随后秦教授给出了她的建议:结合“上海经验”中上海高校的全新探索,她提出,能源院的资深教师能否帮助青年教师将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转化,青年教师能否把国外的经历参与到能源与科学学院的课程建设中,资深教师、青年教师能否合力推进课程思政,甚至打造有能源院特色的通识课程,共同启发学生不仅是对知识思考,而是对未来有思考?
张建智老师对秦教授的建议表示了高度的赞同,他感叹到秦教授“真是比我们自己还了解自己”,并由衷感谢秦教授的用心。
王洪才老师也表示在沙龙活动中获益良多,通过今天的学习交流,拓展了他对着手实施课程思政的思路。
化学化工学院刘绍乾老师也参加了此次活动,他以赴国外学习时的两点体会描述了课程思政对当代青年的重要性,强调做好课程思政不仅不是浪费时间,而且对课堂有促进作用,教师应当有政治认同,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传递正能量。教发中心金一粟老师也从实例出发,谈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价值观传递对学生会有显著的影响,并指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都在做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关键是要润物细无声。
这场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红椒”与“青椒”共同畅聊思政的沙龙活动圆满结束,期望能源院的老师们在受到启发后,发挥各自所长,合力推进课程思政取得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