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外科学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返回

时间 2020/11/19 12:00:00 访问量 826

中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国家教育部一直非常重视和提倡课程思政教育,2014年率先在上海进行了全国课程思政试点。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6月8日下午,教育部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部署《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贯彻落实工作。会议指出:推进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是我们的专业教师,“主战场”是专业课教学,“主渠道”是专业课课堂。《纲要》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要求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2、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3、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

4、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5、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





如何在外科教学中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在传授外科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医德和科学思维能力,这都是湘雅二医院外科学教研室重点关注的事情。为了进一步推进外科学课程思政的开展,我们需要认识思政元素。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首要和关键,想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必须先了解思政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思政课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的课程,在高校直观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课程思政”则是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对各门课程立德树人效能的不断发掘。前者是显性的教育,后者强调隐性灌输。本科高校共开设4门思想政治必修课,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人生选择,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觉悟,法治素养6个章节引导大学生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从中提炼思政元素,寻找与外科学课程相关的“触点”和“融点”,按照《纲要》的要求开始进行外科学教学设计。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是外科学课程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合,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它的核心是向学生传授外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我们采用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隐性渗透式等手段,抓住理科类、医学类课程思政的精髓,结合专业知识的教学,同步进行科学思维和伦理的教育。外科学课程思政的重点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湘雅二医院外科教研室要求各位老师在外科教学中注意摒弃人文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无关的传统思想,开展系统、隐性(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感受到课程思政的力量。我们采取“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从培养外科医生必备的专业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种教学方法联合应用,弘扬抗疫精神,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等多个方面系统推进课程思政教育。

01


培养外科医生必备的专业素质




外科医生必备的专业素质是“外科医生的手技、科学和灵魂”。高超的手术技艺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需要扎实肯干的工匠精神。我们讲述外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感人故事,如消化内镜专家周平红教授的po-em手术,食管肌肉与粘膜间毫米级夹层打开手术隧道,只需20分钟。外科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手术技术,还要有完备的科学知识以及缜密的科学思维。科学贵在创新,我们授课时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告诉同学们创新的重要性。中国血管外科奠基人汪忠镐院士运用其缜密的科学思维,在70岁高龄时自纠误诊,跨学科研究胃食管返流疾病,创办国内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

灵魂是外科医生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部分,表现在不可动摇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我们注重医学生医德的培养,将医德贯穿至教学的每个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我们有意识地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其中,强调同情心、同理心,传递“防病胜于治病”的观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同学们感受到外科学课程设计的温度和老师们的态度。

0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专业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们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每月1次的政治学习,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利用“学习强国”软件,拓展思政眼界,提升政治修为;在课程前后分别开展上级评议、同行评议等,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主动性。我们意识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把对教师责任心的培养作为工作重心。教研室吴洪涛主任要求我们集体备课,以求达到最优的教学质量。上学期外科学总论期末考试为网络阅卷,为避免评分标准不统一,我们小组的三位老师每次都相约现场阅卷,相互讨论,我们认为这样评分更加公平,想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责任心在教学及医疗中的重要性。另外,网络教学并未让师生关系打折扣,反之课堂氛围更轻松,提问更踊跃,部分同学课后还会与老师私信交流,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和持久。

03


多种教学方法联合应用




我们注重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注重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应用,着力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增大pbl、cbl等自由活泼的课堂形式占比,打开同学们思维的禁锢,提供开放、自由、无拘无束的课堂环境。除了外科学总论和分论的理论教学外,我们还开设了临床见习,手术学,临床技能学,pbl案例讨论,手术室、血库参观、模拟人等cbl课程,以及综合利用第二课堂。在“ 面对疾病之王癌症,外科医生能做什么”的案例讨论课中,脊柱外科的刘富兵老师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们探讨“晚期癌症外科治疗的意义”等医学问题,从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不做大老粗型的手术匠,不为了手术而手术;在诊疗过程中,不能只看到疾病,看不到病人的痛苦,注重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们的同理心。在“外科手术:从门诊手术到微创技术”的cbl课程中,通过探讨微创医学、快速康复外科等理念,以及对于器官移植、再生医学等问题的看法,传递正确的社会人文思想、个人道德观、伦理观,教育学生们遵守法律法规。在介绍外科手术的发展史(经历了野蛮的“三无”手术,现代外科手术,到微创手术和机器人手术)时,这种从巨创到微创的过程蕴含着探索未知、开拓创新的思政元素。我们告诉学生们这是无数代人奋斗及努力的成果,着重强调大国工匠精神。这也标志着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转变。

04


弘扬抗疫精神




除了思想政治必修课外,高校还开设了《形势与政策》等选修课,要求我们与时代接轨。在2020年的热门词汇中,伟大的抗疫精神位列第一。课程思政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今年上半年,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外科教研室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的方针,采取线上教学模式。我们利用课前课间的休息时间,播放抗疫优秀歌曲,思政元素视频等,让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抗疫精神的熏陶。我们邀请多位抗役英雄与同学们分享亲身经历,并利用网络教学不受地域限制的优势,使多位外科学教师在抗役一线也能为同学们上课。来自胸外监护室的梁恒星老师在支援武汉中法医院期间一直坚持为同学们网络教学,高质量地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这是外科学教学中尤为生动的一堂大课。

05


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




为了更系统全面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我们外科教研室正着手建立“思政案例库”。集思广益,充分挖掘专业课背后的思政元素,将案例关键词、案例具体应用说明、以及蕴藏的思政元素收集汇总。比如在介绍“无菌术”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从临床案例入手“由于自己未遵守无菌原则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你是否会诚实相告?”,引发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和思考,从而教育学生们要诚实、要实事求是,要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

临床医学的课程思政意义重大,而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工作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医学课程自带思政元素。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些元素,在教学目标中体现思政教育理念,在教学环节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在课后反思中推进思政影响。我们相信外科学课程有了思政理念的加持后,能够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同时具备“手技、科学和灵魂”的外科专家!推进课程思政,助力立德树人,湘雅二医院外科学教研室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end-


文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外科学教研室 

     杨晨紫 吴洪涛 黄添隆 刘富兵     

张智炜 马   泓 意军 崔娟莲

编辑 | 田丽莎

审核 | 金一粟